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指什么(三观不正是哪三观)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

不知道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不知是指不知道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一问三不知”的意思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后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该词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载于《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

三观不正指的是哪三观?

“三观不正”的

三观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

1、世界观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2、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3、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中三不知指对情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阶段都不知道。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为: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时,会在了解了整个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后,再最后决定怎么办。现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怎么用兵呢?

后来“三不知”又生出另外的意思。如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中说道:“ 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此处的“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此处“三不知”表示突然、一下子。

哪种动物一问三不知

猪一问三不知。

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现在一般认为猪是猪科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

左传中提到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1、左传中提到一问三不知,是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3、《左传》荀文子于荀瑶有云:“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掌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一问三不知指哪些

指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一词出自于《左氏春秋传》中,对于一问三不知有很详细的记载。《左氏春秋传》相传是一部由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著的编年体史书,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氏春秋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所谓“一问三不知",这三不知是哪三不知?请老师赐教。

  • 所谓“一问三不知",这三不知是哪三不知?请老师赐教。
  • 俗语常说“一问三不知”,当然大家都明白,它的意思是说什么也不知道。人们办事情最怕碰到一问三不知的工作人员,他(她)不给任何指引,不做任何说明,让人无所适从。 “一问三不知”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没说一问四不知呢?这“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件不知道的事呢?为什么它可代表所有的事全然不明呢?它本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 荀文子说话的大意是:仁人君子的进攻谋略,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现在我们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难吗?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明朝人姚福在《清溪暇笔》一书中的说法也印证道:“俗谓忙遽曰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一问三不知”是指事情从始对终三阶段全不知晓,囊括了世间万事的来龙去脉,加则累赘减又不足。——————【故事全貌回顾】公元前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齐国的君主平公不能容晋国吞并郑国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怠户糙鞠孬角茬携长毛成子也率军回国。内容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