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录取季,都是无数孩子和家庭充满期待的日子。然而,随着录取通知书的发放,各类诈骗也悄然来袭。网警提醒大家,尤其是广大家长和考生,在欣喜若狂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仔细辨别真假通知书,避免落入诈骗陷阱。下面内容是一些常见的“通知书陷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鬼”通知书:细致鉴别,别被外观迷惑
最近,一位家长王女士向网警求助,称她的女儿收到了一份看似正规、包装精细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甚至还有校长的签名,王女士本以为这就是梦想的开始。然而在缴费的经过中,她感到不对劲,最终发现这根本就是一起“高仿通知书”的骗局。那么,怎样才能识别“假通知书”呢?
1.学校名称模糊:很多假通知书上的学校名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2.缴费方式可疑:如果通知书要求通过私人账户或微信、支付宝转账,那完全要小心。
3.高校官网查询:确认信息的最佳方式是访问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或相关高校的官方网站,避免盲目相信陌生来电。
因此,如果你收到的通知书让你产生疑惑,千万不要急于缴费。
“助学贷款”骗局:小心经济援助的甜蜜陷阱
高考结束后的生活中,不少家庭都会考虑申请“助学贷款”。然而,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加,诈骗分子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设下了“助学贷款”的骗局。一位河南的考生小张就曾接到一个自称“教育局职业人员”的电话,称他符合申请资格,让他极速提供个人信息。
在此提醒大家:
-不要轻信电话:真正的助学贷款申请流程是非常正规的,不会通过电话索要银行卡信息或验证码。
-仔细核实信息:核对对方身份,查询相关部门的信息,避免因急于求助而上当。
如果有困难,最好通过学校或教育局的官方渠道来进行申请。
“信息泄露”诈骗:保护隐私,谨防精准攻击
考生的信息泄露是导致诈骗频发的重要缘故。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得考生的详细信息,接着进行针对性诈骗。例如,有父母接到伪装成招生办公室老师的电话,甚至知道孩子的成绩和志愿,这样的精准攻击让人防不胜防。
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大家可以:
-查看网站安全性:只在正规渠道查询成绩,避免非官方网页。
-妥善处理文件:个人信息的准考证、成绩单等要小心保管,切勿随意丢弃。
记住,不要轻易透露个人重要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和银行卡信息。
“虚假复读”广告:警惕过高的承诺
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如愿以偿,有些考生可能会面临复读的选择。诈骗分子则会利用这种焦虑心理,发布“虚假复读”的广告来欺骗考生。一些不法分子宣传其“名校复读班”,许诺高达98%的上线率,但实际上是什么样子呢?
在选择复读学校的时候,一定要:
-多方考察:实地访问学校,查看其专业资质,以及是否有诚实的课程安排。
-签署正规合同:确保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中有明确说明,以备日后维权。
在复读选择上,不要被虚高的承诺吸引,警惕自己的信赖被滥用。
小编归纳一下:安全是最重要的保障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高考录取季,考生和家长们不仅要期待梦校的到来,更要进步警惕,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和资金安全。网警也提醒大家,如果发生了诈骗,务必及时报警,保存好相关证据,保护自己的权益。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筑牢防骗的防线,守护每一个梦想。儿童节好像已经过去,但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需要我们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