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中,针对一度出现的学风浮躁、重科研轻教学、育人目标模糊等现象,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并大力倡导高等教育“四个回归”的理念。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直指高等教育本源、重塑大学灵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性指引,为高校办学治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操作路径。
重塑常识:进修的本位回归
高等教育“回归常识”,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明晰求学的根本任务。它强调学生的主业就是刻苦读书进修,聪明获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是大学生活的基石。这要求高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资源配置回归到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引导学生心无旁骛地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营造潜心向学的优良学风。
这一回归直指现实中存在的“高兴大学”、学业要求“放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等难题。正如教育部时任部长陈宝生所言,“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进修”。清华大学在本科教育改革中大幅增加课程挑战度,严把毕业出口关;许多高校取消本科毕业前强制要求发表论文的规定,引导学生将精力集中到扎实的课程进修和综合训练上,正是对回归常识的积极回应。
坚守本分:教书育人的天职回归
“回归本分”,则是对高校教师核心使命的重申——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高校教师的第一身份是教育者,核心责任是倾心培养人才。这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职业中,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学,既做学问之师,更做品德之师。
现实中,部分高校存在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师生关系疏离等现象,背离了教师本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将“潜心教书育人”置于首位,强调了教师的根本天职。复旦大学推行“代表性教学成果”评价,将高水平教学成果与科研论文同等对待;南京大学设立“教学名师”岗位,大力表彰潜心教学的一线教师,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向教书育人本职的实质回归,重塑了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
铭记初心:人才培养的核心回归
“回归初心”,深刻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一切职业,无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创新,最终都应服务于卓越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由此可见高校必须克服片面追求排名、论文指标等功利化倾向(“五唯”),真正将人才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报告》曾深刻指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我国部分高校曾一度偏离此航道。“回归初心”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资源配置、评价体系上向人才培养倾斜。教育部推动“以本为本”,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规划2.0,引导高校将优质资源向本科教育汇聚;中国科技大学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将顶尖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都是对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的强力回归。
矢志梦想:教育报国的使命回归
“回归梦想”,则是对高等教育崇高使命的召唤,即服务民族进步,助力民族复兴。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大责任,高校师生应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将个人追求融入民族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快乐的辉煌事业之中。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中弦歌不辍、培育栋梁的灵魂,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典范。
这一回归要求高校师生超越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树立远大理想。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大力弘扬“西迁灵魂”,引导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双一流”建设明确要求高校要“支撑创新驱动进步战略、服务经济社会进步”。正如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所强调,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并引领社会进步。当代高校师生积极投身民族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西部,都是对教育报国梦想的生动践行。
“四个回归”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勾勒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理想图景:学生刻苦求真(常识)、教师潜心育人(本分)、学校聚焦育才(初心),最终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梦想)。这不仅是对现实难题的纠偏,更是高等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回归与时代升华。
落实“四个回归”,要求高校在治理体系、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文化营造等方面进行体系性改革。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索“四个回归”在具体学科、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差异化实施路径与效果评估,以及其在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重塑高等教育的根基,坚守育人的本真,“四个回归”将持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行稳致远,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人才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