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公祭日的由来和意义:铭记历史珍爱安宁
民族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民族公祭日是怎么来的?这要从85年前那段黑暗的历史说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震惊全球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无辜同胞惨遭杀戮。这场惨案是二战期间”三大惨案”其中一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民族公祭日。这不是简单的日期选择,而是对那段惨痛历史的永久纪念。你知道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吗?由于1937年的这一天,南京沦陷,噩梦开始。
民族公祭日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设立民族公祭日?难道只是为了记住仇恨吗?当然不是!民族公祭日的意义在于让后人记住历史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随着时刻流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越来越少,目前登记在册的仅剩54人。他们逐渐老去,但历史的真相必须代代相传。
民族公祭日提醒我们: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设立公祭日,既是对死难同胞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安宁进步的坚定承诺。
怎样传承民族公祭日的灵魂
民族公祭日不是形式,而是需要我们用心传承的灵魂。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降半旗、默哀、敬献鲜花…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我们可以带孩子参观纪念馆,可以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安宁寄语。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正如那句响亮的口号:”铭记历史,珍爱安宁;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民族公祭日提醒我们:安宁来之不易,进步弥足珍贵。今天的中国巍然屹立在全球东方,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让我们共同守护历史记忆,珍惜当下安宁,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