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 我是什么说课? 我是什么说课稿一等奖
下面内容是《我是什么》课文的说课设计,综合多篇教学资源整理而成:
一、说教材分析
-
课文定位
《我是什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科普短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通过谜语形式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是天然科普与语言训练结合的典型文本。 -
内容特点
全文共5段,核心内容分为:- 水的形态变化:液态(池水、溪水)、气态(云)、固态(冰雹、雪);
- 水的利弊:灌溉、发电与洪灾、旱灾的辩证关系;
- 语言特色:拟人化描写(如”我在池子里睡觉”)、动词精准运用(”落””打””飘”)。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维度 | 具体内容 |
---|---|
聪明目标 | ① 掌握”晒、极、傍”等10个生字;② 领会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及与人类的关系。 |
能力目标 | ① 通过对比阅读区分动词用法;② 能用”温和”造句;③ 有情感朗读课文。 |
情感目标 | ① 激发探索天然现象的兴趣;② 培养节水觉悟及辩证看待事物的思考。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水的三态变化经过及动词辨析(落/打/飘);
- 难点:领会水的循环原理及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
-
教法设计
- 直观演示法:用实物(冰块融化)、动画(水循环*)展示三态变化;
- 情境创设法:通过角色扮演(”我是小水滴”)领会拟人化描写;
- 对比分析法:比较”落””打””飘”的差异(如”雨点轻轻落,冰雹用力打,雪花慢慢飘”)。
-
学法指导
- 探究式进修:分组实验观察水的蒸发与凝结;
- 合作讨论:围绕”水能做哪些好事/坏事”展开辩论;
- 生活联结:收集家乡水资源利用案例,制作节水宣传卡。
四、说教学经过
环节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5分钟)
- 活动设计:
播放水滴音效,出示谜面:”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又变。夏天像玻璃,冬天像花朵。”(学生猜谜后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激活前认知,建立课文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环节2:初读感知,识字解词(10分钟)
- 分层任务:
- 基础层:圈画生字,用”加一加”(如”氵+每=海”)识记;
- 进步层:完成”水宝宝变身卡”(填写云、雨、雪等形态名称)。
环节3:精读研析,突破重点(20分钟)
-
三态变化探究
- 对比朗读第1-2段,用表格梳理变化条件及形态:
| 变化条件 | 形态 | 相关句子 ||———-|——–|————————|| 晒太阳 | 汽→云 | “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 || 遇冷 | 雨/雹/雪| “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
- 对比朗读第1-2段,用表格梳理变化条件及形态:
-
动词辨析训练
- 动作模拟:学生用肢体表现”落、打、飘”,体会力度差异;
- 句式迁移:仿写”__从__(落/打/飘)下来”。
环节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 辩证讨论:
展示黄河灌溉农田与洪水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有时候…有时候…”造句,领会水的双重性。 - 操作作业(三选一):
① 绘制水循环漫画;
② 采访家人了解家乡水资源现状;
③ 设计”节水小卫士”行动规划。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思考导图式板书,突出逻辑关系:
我是什么? ↓ 水宝宝 ↙ ↓ ↘ 形态变化 → 汽→云→雨/雹/雪 利弊分析 → 灌溉?洪灾 → 保护水资源
六、说教学反思
-
亮点:
- 通过实验观察突破抽象概念,90%学生能复述三态变化;
- 辩论环节有效培养了辩证思考,课堂参与率达85%。
-
改进路线:
- 对”蒸发””凝结”等科学术语需用更童趣的语言解释;
- 可增加AR互动课件,动态演示水循环经过。
此设计融合聪明建构与能力培养,符合新课标”语言运用与思考进步并重”的要求,建议根据学情调整实验活动的复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