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勤学故事:陶渊明怎样用家风传承耕读灵魂
开篇:从”不为五斗米折腰”说起
提起古代勤学故事,你最先想到的是谁?是凿壁偷光的匡衡,还是囊萤映雪的车胤?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那位”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大多数人只记得他辞官归隐的洒脱,却不知他家族代代相传的勤学力耕灵魂。这位田园诗人的勤学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妙!
贤母家风:陶氏家族的勤学根基
你知道吗?陶渊明的高祖母湛氏,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贤母”其中一个!她”封坛退鲊”的故事至今为人称道——儿子陶侃送来公家的腌鱼,她原封不动退回,教导儿子为官要清廉。这种正直品格,通过代代相传,深深影响了陶渊明。
陶渊明小编认为‘命子》诗中写道:”温恭朝夕,念兹在兹”,正是教导儿子要时刻谨记祖先的勤学传统。他给长子取名”俨”,取字”求思”,就是希望儿子能像孔子嫡孙子思那样传承学问。你看,一个名字里就藏着这么深的勤学期许!
耕读传家:劳动中的进修聪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陶渊明这两句诗道出了他独特的勤学观。在他看来,勤学不仅限于读书,田间耕作同样是重要的进修。即便当了彭泽县令,他也不忘写信告诫家人善待雇工:”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这种将劳动与进修结合的想法,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陶渊明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勤学,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田间地头的劳作,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进修呢?
病榻嘱托:最终的勤学家训
晚年卧病在床的陶渊明,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与子俨等疏》。面对可能不久于人世的现实,他最牵挂的不是家产分配,而是儿子们能否团结互助、勤学上进。”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这句殷切嘱咐,道出了一位父亲对勤学家风传承的最终期盼。
有趣的是,虽然对子女寄予厚望,陶渊明也豁达表示:”尔之不才,亦已焉哉!”这种既严格要求又大度领会的教子之道,不正是现代家长应该进修的吗?
小编归纳一下:古代勤学故事的现代启示
翻阅《浔阳陶氏宗谱》,那些”修身不可不诚””取财以廉”的家训,至今读来仍令人深思。陶渊明的勤学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进修不仅在书本中,更在日常生活里;不仅为了功名利禄,更要修身养性。
下次当你读到”采菊东篱下”时,不妨想想这位诗人背后的勤学家风。他的故事,不正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最需要的灵魂良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