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浙江省高考作文争议:满分佳作为何引发热议?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热议

还记得去年那篇刷屏网络的浙江省高考作文吗?《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嚆矢””振翮”这些生僻词,让不少网友直呼”看不懂”。这篇由浙江省教学月刊社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原本是为了展示高考阅卷的严谨性,没想到却意外引发了关于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全民讨论。

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却给出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决定给予满分。这样的评分经过,不正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科学性的最好证明吗?但争议也随之而来——这样大量使用生僻字和哲学概念的作文,是否真的适合作为满分范例?

专家点评:深刻与晦涩并存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对这篇作文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考的深刻与稳当俱备。”他认为给予满分是恰如其分的,但也特别强调,这种写作风格并不适合大多数高中生模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的见解或许更能给我们启发:杰出作文应该鼓励特点化表达,而不是千篇一律。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近年来确实在向思辨性和创新性倾斜,这从《生活在树上》能够获得满分就可见一斑。但难题在于,当作文过于追求深度和独特性时,是否就与高考作文考查学生基本语言表达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网友争议:深刻积累还是刻意炫技?

社交媒体上,关于这篇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讨论形成了鲜明对立的两种见解。一方认为”看不懂不代表不好”,赞赏考生广泛的阅读积累和深刻的想法;另一方则质疑这是在”刻意堆砌生僻词””不说人话”。

有趣的是,这种争议恰恰反映了当下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不同期待。有人希望高考选拔出博学多才的精英,有人则认为考试应该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浙江省高考作文引发的这场讨论,或许比作文本身更值得我们深思。

高考作文的未来:平衡与多元

《生活在树上》引发的争议最终导致文章被删除,但这并不意味着讨论应该停止。相反,这正一个重新思索浙江省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好机会。怎样在鼓励创新与确保公平之间找到平衡?怎样既奖励深度思索又不助长刻意炫技的风气?

未来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或许应该在保持思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与读者的沟通效果。毕竟,真正的好文章,不在于用了几许生僻字,而在于能否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深刻的想法。

你怎么看这篇引发热议的浙江省高考作文?是应该鼓励这样的特点化表达,还是回归更加平实的文风?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